男兒到死心如鐵,看試手,補天裂。 01 “馬作的盧飛快,弓如霹靂弦驚” 月黑風高,殺人夜。 一個騎馬的少年,已經追了和尚兩天兩夜。 少年只有二十出頭的年紀,長得眉清目秀,臉上卻是兇神惡煞、咬牙切齒。 他有憤怒的理由——和尚曾經是他的朋友,如今卻背叛了他。 少年親手掌管的全軍大印也被和尚偷走,他差點因此而被軍法處死。 少年只好立下軍令狀:三天之內,和尚不死,他死。 他還有最后一天的時間。 忽然,一陣風沙吹來,少年看到了前方的和尚,以及不遠的地方——是金兵的大營。 和尚欣喜若狂,以為得救,不料少年一刀拍向馬屁股,馬兒受驚,竟飛一般沖到了和尚面前。 看著這張曾經熟悉甚至親切的臉,少年如今只覺得厭惡,他問了一句:“你還有什么話要說的嗎”。 和尚撲通一聲跪倒在地,“兄弟我一時鬼迷心竅,再也不敢了,求你饒了我吧”。 少年沒有再說話,只是平靜地一刀揮下,把沖天的頭顱掛在一旁,然后轉身離開。 人若負我,我便殺人。 這一刀,少年已經等了三天。 ▲辛棄疾造像 作者:王明明 少年的名字,叫辛棄疾。 此刻的他不會知道,這個故事會流傳千年。 更不知道,這種背叛,這種孤獨,將縈繞他的一生。 02 “男兒到死心如鐵,看試手,補天裂” 辛棄疾生下來就是個“亡國奴”。 他生在被金朝奪去的土地,也就是淪陷區之中。 這里的人,是任由金人剝削的案上魚肉,土地、糧食甚至是家中的兒女,都可以被隨意掠奪。 這樣的環境下,有人賣國求榮,不少人都甘心當“亡國奴”。 辛家不一樣。 小小年紀的辛棄疾,常常在爺爺的口中,聽到兩個字:大宋。 爺爺會跟他說,大宋的歷史如何輝煌,大宋的江山何等的壯麗。 有時登高望遠,平常人家說的是風景,爺爺跟他談的是兵法。 這個地方容易進攻這個地方適合防守,假如有一天,你要起兵,該在那座城開始...... 從那時起,辛棄疾的內心已然熱血澎湃: “終有一日,我要打敗金狗,讓我大宋萬里河山再次一統”。 ▲辛棄疾 他去參加金人舉辦的科舉考試,有“亡國奴”一心求的是功名,辛棄疾求的卻是情報。 在京城,辛棄疾走到那里,眼神瞟的都是倉庫、兵營、人員輪班情況...... 他一心想的都是:哪天要是我帶著軍隊打到這里來,我該怎么搞。 甚至,為了再來刺探一次情報,他特意搞砸了自己的第一次科舉。 落榜的“亡國奴”們垂頭喪氣,辛棄疾卻是歡欣鼓舞:總有一日,這會是我大宋的江山! ▲科舉考試 很快,機會來了。 眼看著金人再次南侵,淪陷區兵力空虛,年僅二十一歲的辛棄疾舉起了“反金復宋”的大旗。 “文能提筆安天下,武能上馬定乾坤”的辛棄疾,輕易組成了兩千人的隊伍。 后來,又與附近有足足二十萬人馬的天平軍合在了一起。 里應外合,光復河山,就在今日! 這一刻的辛棄疾,熱血沸騰。 03 “想當年,金戈鐵馬,氣吞萬里如虎” 辛棄疾沒有想到過,他會遭遇到多大的挫折。 他向天平軍的首領,提了一個建議:與大宋朝廷聯系,里應外合。 首領同意了,辛棄疾也自然而然地帶隊前往南方。 ▲辛棄疾 豈料,意外就在這時發生。 一個名叫張安國的頭目,眼看著辛棄疾離開后,受不住金人高官厚祿的誘惑,竟然殺了首領,脅迫著幾萬人向金人投降了。 辛棄疾歸來的時候,張安國已經在金人的大營中,夜夜笙歌。 原來,并不是所有人,都像辛棄疾那樣熱血沸騰,把“光復山河”作為理想。 總會有人,會為了榮華富貴,放棄自己的尊嚴,去做走狗、去做奴隸。 同胞的土地被掠奪,家園被破壞,妻兒被蹂躪,他們通通視而不見。 這才是真實的人間。 ▲沉湎享樂 前有和尚朋友的背叛,現在是一同戰斗的同僚的背叛,辛棄疾熱血微涼,卻更多的是憤怒: 自古以來,做二五仔的人都要受三刀六洞,下十八層地獄,今日就由我辛棄疾,來審判這個渣滓! 帶著隨行的五十余人,辛棄疾馬不停蹄奔向了八百里外的金人大營。 大營防守緊密,人馬數十萬,卻在辛棄疾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進攻下,驚慌失措。 張安國正在喝著酒的時候,被辛棄疾沖進大營,一刀敲暈綁上了戰馬。 他要在臨安,萬人見證之下,殺了這個叛徒! 臨走之前,辛棄疾還不忘大喊一句:狗賊張安國已束手就擒!大宋十萬人馬頃刻將至,如果還有心向大宋的,立馬跟我走! 一萬人瞬間嘩變,金營亂作了一團。 帶著這一萬又五十的人馬,辛棄疾一馬當先,沖向了淮水。 今日起,他將渡江而去,離開生他養他,卻又養育了他二十二載的淪陷區。 熱血尚溫的辛棄疾發誓,終有一日,他會帶著千軍萬馬,收復這片土地! 04 “渡江天馬南來,幾人真是經綸手” 現實與理想,往往有著天淵之別。 來到南方的辛棄疾,以為自己可以大展拳腳了。 可一開始,他卻是得了一個小小的司農寺主簿一職(相當于農業部一個閑職處長)。 我一個殺人如麻、武功蓋世的將軍,你讓我去教人種田? 不信邪的辛棄疾拿出了從小學習到的“造反”本領,寫下了一本叫《美芹十論》的軍事著作。 ▲辛棄疾造像 作者:陳衍寧 全文一共一萬七千余字,可謂是曠世之作——要知道,整本論語還不到一萬六千字。 他分析了金人的虛弱之處:上層貴族有嫡庶之爭,下層人民有夷漢之別。 只要能夠好好做離間、分化,金人其實不堪一擊。 他也根據這幾年的觀察,從內政(怎么搞錢、怎么盤活經濟)、軍事(哪里適合進攻,哪里適合防守、怎么練兵)各方面給出了建議。 這本書,簡直可以被稱為“反金復宋成功指南”。 很可惜的是,沒有人理會辛棄疾,也沒有人在乎這本書。 ▲辛棄疾詞意圖 辛棄疾這一刻才知道,原來大宋,早已不是爺爺跟他說的那個“大宋”。 從皇帝到大臣,早已被金人打怕了,打哭了。 他們想的,只是守住這一隅之地,守著他們脆弱的“和平”。 守著他們的富貴安樂,守著他們的絲竹之聲。 為此,他們寧愿叫金國的皇帝作“爸爸”,寧愿每年交幾千萬乃至幾億的銀子。 當萬人都要將火熄滅,唯有辛棄疾,要將此火高高舉起。 那他就是一個異類。 此刻的辛棄疾,熱血未涼,內心卻已千瘡百孔。 ▲辛棄疾小像 作者:韓國榛 05 “廉頗老矣,尚能飯否?” 辛棄疾想過,要做最后的努力。 “既然不能打仗,那我就先好好調理內務吧?!?/p> 他最開始去的地方,是滁州。 這是宋金交界的“邊疆”,人人避之不及的蠻荒之地。 辛棄疾卻很高興,他覺得,有一天打起仗來,這里就是橋頭堡。 在他的努力下,不出一年,原本荒涼的滁州,竟又恢復了幾分往日的繁華景象。 碰上災年,往日飽受饑荒之苦的滁州,竟然還有能力捐糧給附近的州縣了。 不愧是文武全才辛棄疾,打仗殺人難不了他,賦詩寫詞難不了他,就連調理內務都難不了他! ▲辛棄疾詞意圖 作者:顏梅華 之后,朝廷上的人不想看到辛棄疾做出好成績,便一次次地調走了他。 辛棄疾,卻在每一任都做到了極致。 他被派去處理茶商的叛軍。 在此之前,各個州郡都被茶商軍打得落花流水,但辛棄疾一來,一招圍而不攻,一招誘降,叛亂便順利平息。 他被派去湖南,那里地方勢力盤踞,也是個難啃的骨頭, 辛棄疾卻是抓大放小,一手胡蘿卜一手大棒的,不但整治了地方勢力,還練出了一支名為“飛虎軍”的軍隊。 有人認為,飛虎軍可以與當年岳飛手下的岳家軍相提并論。 假如,他可以再繼續下去,或許真有一天,他能夠實現曾經的夢想:帶著千軍萬馬,收復萬里河山。 但“投降派”們怎么會輕易放過辛棄疾呢,他們給辛棄疾安上了一個可笑的罪名——“用錢如泥沙,殺人如草芥”。 練就一支軍隊需要花多少錢?不如進貢給朝廷呢,浪費! 對待士兵怎么可以那么嚴苛,動不動就殺人?你這是在草菅人命! 這就是投降派們,給出的理由,可笑的理由。 偏偏,皇帝信了,大臣們信了,一道圣旨,辛棄疾就成了一介白身。 這一天,辛棄疾四十二歲。 他帶著熱血,渡江南來,已經過去了足足二十年。 理想,卻仿佛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。 辛棄疾的熱血,還能堅持多少個二十年? ▲辛棄疾詩意圖 作者:黃純堯 06 “醉里挑燈看劍,夢回吹角連營” 一個無官無職,只有一肚子理想與抱負的人,能做些什么? 辛棄疾只能作詞,和做夢。 閑暇時,他寫下千古名句;
字字句句,寫滿了內心的憤懣、不甘。 他從未有一天停止過想象,自己帶著千軍萬馬,回到北方的場景。 ▲挑燈看劍 有時,辛棄疾會做夢,夢見金戈鐵馬,夢見崢嶸歲月。 夢中,他仿佛又回到了南渡之前,自己身披鎧甲的日子。 月夜殺和尚,八百里奔馳的破營,那些意氣風發,那些刀光劍影,全在夢中回蕩,再回蕩。 ▲辛棄疾詩意圖 作者:陸儼少
這是辛棄疾一生的寫照。 他臨走的那一年,有大臣打算北伐,想讓他再次出山。 可此時的他,哪里還能披甲、上馬、揮刀呢。 四十五年過去了,他一直都在大聲疾呼“救國!救國!救國!”,可沒有人理會。 反而面對的,是排擠、冷落,乃至嘲笑。 少年熱血漸涼,辛棄疾早已白發蒼蒼。 一切已經太遲。 辛棄疾,只能帶著遺憾、不甘,離開人間。 ▲辛棄疾像 作者:戴順智 參考資料: 《辛棄疾傳 辛稼軒年譜》鄧廣銘 《“辛棄疾生擒張安國”事件釋疑 》符繼成 《宋史·辛棄疾傳》 *圖片素材均來源于網絡,侵權請聯系刪除 /今日作者/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