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國藩除了政績以外,為人稱道的就是《曾國藩家書》和《冰鑒》這兩本書了。其中《冰鑒》被稱為曾國藩用盡畢生心血于臨終前寫成的“壓案之作”,是傳世奇書,識人、用人的寶典。在網絡上搜索“冰鑒”,會發現有各種版本的《冰鑒》,還有形形色色的打上“冰鑒”或“曾國藩”標簽的培訓課程。 沒有人會懷疑《冰鑒》是曾國藩著作的真實性——雖然曾國藩從來沒有寫過這本書,因為《冰鑒》的真實作者根本無處可查,屬近代掛名之作。 覺得不可思議是吧?歷史總是如此,在你知道真相之前,你認為你看到的都是真的,而說謊者卻躲在歷史的角落里偷笑。 什么叫掛名?顧名思義,為了書能好賣些,署上知名人士的名字。這在民國尤為常見。學者黃濬就曾說過,“近人乃有以古相書《冰鑒》,傅以文正名,號為遺著”——時下有人把《冰鑒》這本相人的書掛在曾文正公(曾國藩謚號“文正”)名下售賣,說是他的遺作。 黃濬出身書香門第,其父是前清翰林,他自己也博覽群書。黃濬說早在道光年間,吳榮光就已經刻印過此書。 吳榮光著作《吾學錄》封面 吳榮光是廣東人,素有官運,一直做到湖南巡撫署湖廣總督。此人“性好書籍,官京師二十年,聚至七八千卷”?!侗b》是他收藏的書籍之一,他不僅收藏,因為喜歡,還刊印過。 從清代到民國期間,《冰鑒》先后出過木刻本、字本、石印本及鉛印本。專家從不同版本中發現,最晚在道光九年(1829年)時,《冰鑒》已經有了南海正文堂刻本和廣州拾芥園本,這兩個版本現分別珍藏于中山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。而在這一年,曾國藩才18歲,正在為考秀才的事發愁呢,哪有心思和能力去寫《冰鑒》? 在人民大學珍藏的“廣州拾芥園”本中,書名頁署有“南海吳榮光署檢”幾個字,還有吳榮光本人的印章。吳榮光在這本書的跋文里說: “余家有《冰鑒》”七篇,不著撰人姓名,宛似一子,世無刻本,恐其湮沒也?!?/strong> 這段話給出了兩個信息:吳榮光很珍愛這本書;這本書沒有作者姓名。 此外,小說《曾國藩》的作者唐浩明也曾辟謠:“筆者查遍曾氏傳世的所有文字,從未見他只字提過《冰鑒》一書?!?/strong> 因此,《冰鑒》是曾國藩寫的說法不可信。 那從什么時候開始,《冰鑒》“成為”曾國藩著作的呢? 研究人員通過檢索與《冰鑒》相關的文獻,發現最初把《冰鑒》安到曾國藩頭上的是位于上海三馬路的求古齋書局。1934年,該書局出版了一本《冰鑒七篇》,封面上即印有“曾文正公鑒定”的字樣。策劃出版此書的人是一名上海書畫家,叫王念慈。對此,王念慈的朋友、上海作家鄭逸梅(1895年10月19日—1992年7月11日)在1935年的《申報》上曾發文予以證實: 鄭逸梅在《申報》上的文章 “念慈除書畫外,更擅相人術,為談相書中以冰鑒七篇,最為精關入理,是書不著撰者姓氏,為不傳之妙笈,湘鄉曾文正公推重是篇,稱為相術圭臬,不可不讀之書。念慈于無意中得其抄本,以半被蠹魚所蝕,遂親加校讎,并錄全章,儲諸石印,以免散失。蒙以一冊見贈?!?/p> 由此得知,除書畫外,王念慈也擅長相人術。估計他得到《冰鑒》抄本以后,和吳榮光一樣非常喜歡,加上當時市面也沒有這本書,就有了出版的念頭。至于說曾國藩非??粗亍侗b》,估計想借助“名人效應”為《冰鑒》做個營銷罷了。 所謂前有車,后有轍。王念慈的鋪墊,為后來《冰鑒》被貼上曾國藩的標簽做了個鋪墊。 1937年,上?!肚帔Q》雜志刊出了《冰鑒七篇》一文,首次在公共刊物上把《冰鑒》確定為曾國藩遺著,《青鶴》上的這篇文章,也正是民國學者黃濬質疑的那一篇。 而這一次確定《冰鑒》作者的是一名軍人——張元祜。 此人與曾國藩是老鄉,其父曾是曾國荃幕僚,聽聞過曾家的一些掌故。張元祜軍校出身,后從軍,無學術背景。之所以確定《冰鑒》為曾國藩所著,依據是曾國藩臨終遺言——有些書“不宜刊刻”;而且曾國藩博覽群書,“諸子百家無所不窺”。據此,他確定《冰鑒》就是曾國藩寫的。 曾國藩確實說過有些書“不宜刊刻”,但《冰鑒》即便是曾國藩所作,并無任何機密可言,有什么不能刊刻的?所以這理由未必勉強了些。 不過,這個未經任何考證的結論,終于讓《冰鑒》從默默無聞變身為名人遺著。1994年,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署名為曾國藩的《冰鑒注評》。 半年多世紀過去了,《冰鑒》怎么又被人翻了出來? 原來,1990年,唐浩明的長篇小說《曾國藩》掀起了一股“曾國藩熱”,在不到兩年時間里,該書被重印9次,銷售200多萬冊。在這股熱潮的帶動下,中州出版社偶然間發現《冰鑒》“也是”曾國藩的作品后如獲至寶,迅速整理出版。加上國學大師南懷瑾在很多場合和著作中也多次提到過《冰鑒》: “有人說,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,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《曾國藩家書》。其實流傳下來的有兩套,另一套是曾國藩看相的學問——《冰鑒》這一部書?!?/p> 對于曾國藩的相人術,《清史稿》作如是說: “每對客,注視移時不語,見者悚然。退則記其優劣,無或爽者?!?/strong> ——(曾國藩)每次會客時,就一直盯著對方看,把人看得發毛;客人走后,他根據客人的表現,記下他的優缺點,沒有一次不對的。 其實,曾國藩看人,主要看他是否“端莊厚重”“心存濟物”“謙卑含容”,以及“若要看條理,全在言語中”。 而《冰鑒》提到的相人術,卻只看相貌就能辨別一個人是富貴還是貧窮。如身體各部位長得勻稱就是有福之相;面呈紫色或者虎頭燕額沒有胡須的,也是富貴之人等等。 很明顯,曾國藩看人,是外貌結合言談舉止進行判斷,這種普通人都會的方法,取決于一個人的閱歷和判斷能力,并非多么神秘的東西?!侗b》上的相人術,則接近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的伎倆,多少有點糊弄人的意思,實在沒什么稀奇之處。如若不信,你大可買一本《冰鑒》去學一學,差不多也能成大師。至于準或不準,就只有天知道了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