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崇禎十七年,既公元1644年4月25日隨著李自成的大順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入北京,思宗朱由檢在煤山散發披面自縊而亡,被后世“明粉”們歌頌為“君王死社稷”。 一般大眾的普遍認知中,也習慣性將1644年認定為明王朝覆滅之年。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涇渭分明,歷史并沒有輕易地將崇禎的死和明王朝滅亡之間,畫上一個醒目的等號。 正如李結非老師在其著述《黑洞:弘光紀事》一書中所揭示的那樣:“史家以崇禎死國為明亡標志,是為求簡便而將歷史以整數相除。真實的歷史卻往往不是整數,還有許多的事實,如同隱藏在小數點后面的數字,只求整數,這些事實就被抹去或省略?!?/strong> 如果我們能夠回到歷史現場,會驚訝地發現,崇禎皇帝的死雖然確是個悲劇,但卻遠不能揭橥明王朝的滅亡。如果我們拋棄一個歷史劇透者的角度,而以時人的視野對當時的局勢進行分析,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的設想明王朝完全可以效法南宋,偏安一偶勵精圖治以謀中興,續命百八十年也是完全有可能的。如果做個簡單的對比,明王朝手中握有的籌碼足可翻本,奈何一手好牌最終被打爛了。 崇禎死后北京被李自成所占,當時大順軍控制的區域范圍大致在黃河以北,山海關以南,包括陜、晉、魯、北直隸和部分河南地區。以明王朝所擁有版圖而論,這個區域并不算大,而且李自成的大順軍對上述地區的實際控制也并不牢固,甚至可算得上脆弱了。 李自成剛到北京不足一月,龍椅上屁股還沒坐熱,5月22日至5月27日,吳三桂與滿清聯軍就與李自成在山海關一片石大戰。李自成退敗,5月29日在北京匆忙稱帝,算是在結局到來前圓自己一個皇帝夢,“是夜焚宮殿西走”可謂落荒而逃。 其實滿人心里也沒底,從他們進入北京城時的場景就可以看出來?!缎√蠹o年附考》記述多爾袞率軍入城的經過: (明朝官民)備法駕迎太子于朝陽門,望塵俯伏。及登輿,非太子也;眾駭愕間,前騶者麾都人悉去白冠,則我大清攝政王率滿洲兵入城矣。城上白標驟遍…… 這說的是當時有一個傳言,崇禎死后,坊間盛傳太子落入李自成之手,并且在大順軍與吳滿聯軍大戰于一片石時被裹挾至前線;李自成戰敗后,太子被吳三桂所救,留在軍中。 多爾袞正好利用這一傳聞,加上當時北京當局對吳三桂實際上已經降清的不知情,讓部隊謊稱奉太子還朝。這從側面反應了滿人剛入主北京城時,對明朝正統地位和權威任然心存忌憚。 雖然此時京師已然是兩易其手,但對明王朝的當局者而言,所謂“變天”之說也還為時尚早。差不多程度的危機,明王朝不是沒有面對過,當年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,從嚴重性程度而言或許略不比此番,但也相去無幾,最終還不是起死回生。若對危機反應調控及時,怎知歷史不會重演? 清軍入關后,李自成潰敗之下遺留的地盤也并不是馬上納入清軍控制之下,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,清軍對明朝原屬疆域的掌控微乎其微。我們也不得不客觀承認,當時的局勢確實一片混亂,但崇禎在世時與其殉國后,情況在短時間內也并沒有變得更糟。 建州后金崛起已近三十年,張獻忠四年前就已經在四川興風作浪,李自成舉起義旗也不是三兩天的事了。與此前比起來,當前形勢確實更為嚴峻,但1644年的明王朝還真算不上遭受滅頂之災。 當時的大部分疆域都還尚在明朝掌控之下,這一區域不僅面積廣大,而且皆是富饒之地,起碼賦稅的根基沒有動搖,與前述的滿清、大順等政權相比,明朝的財力仍屬最強。這一點自然不乏有識之士的了解,當時就有人曾以此為立論根據上書史可法對局勢進行了一番分析: 東南歲輸糧米數百萬,金錢數百萬以供京邊,動稱不足。今我糧運、銀運盡行南還,賊將存倉之余粒、栲索之金為泉源乎?賊其饑矣,貧矣…… 又說: 舉天下之大,賊僅竊十之一二,我猶居十之八九。且賊瘠我肥,賊寡我眾,賊愚我智,賊饑我飽,賊邊我腹…… 當時持相似看法者估計不在少數。 除此之外還有一條十分重要且有利于此時的明朝的因素,便是明朝的兩京制。明成祖朱棣篡位后雖然遷都北京,但南京舊制保存不變,當時的南京依舊保有完整的一套預備官僚體制,此時也意外的起到了備份的作用。 實際上直到明英宗正統六年,也就是公元1441年北京才正式成為首都,此前則是一直以“行在”的身份存在,也就是皇帝率領文武百官駐扎的臨時首都。而南京則被稱為“留都”,除了皇帝不在,其它的一整套中央政府官僚體系都系統的保留了下來。 這套備份機制,若在承平之日則顯得“雞肋”,維系其日常運轉對國家財政也是一筆多余的開銷,然而此時卻突顯出了其重要性。 后來福王在南京稱帝后,對兵力進行重新部署,將江北明軍主力設為四鎮,每鎮兵額三萬。但實際明軍數量遠非僅僅十二萬,每鎮兵額三萬只是朝廷給點的計餉額度,每年每人二十兩。 《小腆紀年附考》中提到四鎮中的高杰所部就有“十三總兵,有眾四十萬?!绷硗獬?,黃得功、高杰、劉澤清、劉良左這江北四鎮外,還有駐扎在湖北的左良玉部,“良玉兵無慮八十萬,號稱百萬?!保ā缎√蠹o年附考》) 為了掌控武裝力量,明廷賦予四鎮的權力絕不僅僅限于軍事,以此來作為獎勵機制。據《南渡錄》所述: 一切軍民皆聽統轄,有司聽節制,營衛原存舊兵聽歸并整理,所轄各將聽薦題用,荒蕪田地懼聽開墾,山澤有利皆聽開采。仍聽招商收稅,以供軍前買馬置器之用。鎮額兵三萬,歲供本色米二十萬,所收中原土地即歸統轄。 對比當時各方勢力來看,李自成已然潰不成軍,清軍剛剛入關立足未穩,明廷雖然遭遇沉重打擊,但不說恢復就有榮光,保存現狀不至滅種的實力還是有的。那么為何南明政權不出數年,便遭毀滅呢?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,限于篇幅,且留待下文討論。 參考文獻: 李潔非:《黑洞:弘光紀事》(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1月北京第一版) 十年砍柴:《南明“南北兩京”制的成本與風險》 《小腆紀年附考》、《南渡錄》、《明季南略》 |
|